起因於這一張照片
老爺從台南買了包仔祿的水晶餃(老台南人叫這個水餃喔)
他邊吃邊抱怨"尺寸小了很多"
正好我有學過還沒複習
說真的
不是很容易
我記得老師桿皮的時候也是好黏
蒸好的模樣
皮有點厚
但是餡好吃也無所謂啦
然後一直很想做港式蝦餃
還記得粉久以前住在非常好醫院宿舍時
某天中午買到一盒桂冠還是哪個大牌的盒裝蝦餃(後來沒再看過了)冰在公用冰箱內
當日上完小夜班想吃時
不見了
晴天霹靂啊
扯遠了
反正就是想做可是蝦子價格不斐
萬一失敗吼
最近終於有點自信動手
找了一個澄粉:太白粉:沸水 =1:1:2.5
這配方的皮很容易但是超級黏
後來桌面菜刀手全部抹油
勉強包完
但完全沒有蜘蛛肚+皮厚
餡倒是好吃喔
為了省點成本我加了點處理過的豬絞肉跟荸薺
蒸好熱熱吃真好吃
那天下午又查了資料
原來現在流行的比例是1:1:1
看看我剩的一點餡料我抓40公克的澄粉
量少其實不好做
40克的水燒開去燙澄粉
燙的過程就覺得怪
所以還要再試
不過又想做做客式水晶餃
做自己想要的內餡
部分豬絞肉炒變色用醬油糖白胡椒粉調味再加入剩餘的豬絞肉油蔥酥再調味
有炒得香氣又比較好包
這是不錯的一批
這是開口笑的一批
所以封口還要再加強
這一批是用太白粉做的
還有人用日本太白粉(馬鈴薯澱粉)
想知道到底哪裡不一樣
製作皮的部份日本太白粉比較好操作一點
煮熟後透明度應該差不多
皮的厚薄關係著透明度
吃起來的確有著些微的差異
太白粉是屬於硬Q
日本太白粉是屬於軟Q
OK
以上三種產品記錄到此
2016.10.07補記錄
10/7下午沒有喜歡的日劇可看
於是再來嚐試蝦餃皮
做之前再次研究水果報的文章
可是上次按40:40:40無法製作後來勉強加冷水才成糰
然後再次研讀周老師的文章
我決定用100:100:200
結果還不錯
壓皮也不會困難
只是還不夠薄不夠大張
好笑的是沒有準備蝦肉餡
只好臨時包蜜紅豆粒
美賣啦
有晶瑩剔透吼